迩鎏鎈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开启左侧

上街乡土文化丨厚美环翠楼书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6 15: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文 | 张天柱

图 | 邓高波

环翠楼是清嘉庆年间厚美村著名乡绅张淑显建造的,至今已200余年。四周荔枝树、龙眼树,老干苍劲,新叶葱葱,花红草青,环境优美,故日"环翠楼”。

环翠楼坐北朝南,六扇五间,两层全木结构。地面用巨大石板铺成。楼舍宽敞明亮,严整秀美。内有花厅、假山、鱼池。前后两书院,东、西、南三面有回廊。书房藏书上千册,有文、史、哲古籍珍本,及儿童启蒙读物、《张氏族谱》等。花厅内立文昌帝君塑像,四壁张挂名人字画。正当中设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香位及福德正神香位。楠木横案厚实稳重、精雕细刻,上摆设花瓶、古董,长年供奉鲜花果品。每月初一、十五三炷茗香轻烟袅袅。楼前草坪一片,培育兰花、菊花,栽种松、竹、梅岁寒三友,四季常青,设置石鼓石桌,风清月朗,满屋飘香,风声、雨声、读书声交响,充满诗情画意,真乃读书的好场所也。鱼池中放养鲢、草、鲫,既能供师生观赏,又可应不时之需。张家历代先祖,多淡泊功名,只涉学海,不登化途,独隐家门。与世无争,闲暇时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环翠楼怡然自得。民间著名诗人林竹筠老先生所撰《侯邑厚美乡赋》中,尚有“环翠楼存紫荆花尤芬馥”的描写。

环翠楼是榕西吟社的社址。张淑显为人豁达,心胸宽广,且饱读诗书,好交文人墨客,因而于清嘉庆年间建造此座园林别墅,取名“环翠楼”。楼竣之后,显公邀请了许多文人骚客聚会斯楼,吟诗作赋。文人相聚,志气相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时间,环翠楼热闹非凡,谈笑声、吟哦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引来了许多乡亲或驻足楼下聆听,或登楼观赏,竟乐而忘归。

久而久之,大家萌生了成立诗社之意。经再三议论,成立诗社之举全员赞同,并取名为“榕西吟社”(因为上街位于榕城之西),并一致推举张淑显为社首,张淑显也不拂众友之盛意担起重担。清道光二年(1822)春,榕西吟社正式成立,并约定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为诗社聚会日。同时诗社活动一应开支,均由张淑显尽地主之谊。诗会一时成为当时上街地区之盛举。榕西吟社的活动持续了200多年。其间,张淑显百年之后,由其第四子张大本接棒,张大本之后,又由其第四子张钟乔执牛耳,张钟乔之后,由张大本公四世裔孙、清朝末代秀才张启迪掌管,张启迪又传其子张佑稔,一直坚持到“文革”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吟社被迫停办。1983年夏,由闽侯六中退休老师林国坦牵头,约了十几位诗词爱好者,在上街祠堂开讨论会,讨论复社有关事宜。大家一致认为是恢复活动的时候了,并通过了现为民间旗山诗社社长张天柱的建议,更名为“闽侯旗山诗社”,至今已40年了。200多年来,曾有许多名人做客环翠楼,参加榕西吟社的诗事活动。左海名人林则徐应邀登楼,且留下了名句:“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叶派根”;清道光年间,一代清官陈若霖也曾作客斯楼;张家名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清学部副学务大臣张元奇也三次登楼,议论乡事;民国期间的海军上将萨镇冰也两番来楼作客。

环翠楼由于许多名人的关注,因而在上街地区盛名久负不衰。张淑显不但豁达大度,喜交文人墨客,还非常重视兴教办学。环翠楼建成之后,他即着手筹办书院,确定楼房的第一层为书院,添置书院的一应设施;多方走访,聘请名师入教,收纳本村及邻村的稚童入学;楼房的前埕开辟为学童的活动场所,同时购置了一些适合儿童的活动器材。这一切开销全由张淑显负担,足见其慷慨大方。环翠书院一经开办,即有周边几个乡村的家长都把子女送来求学,学生数一度达到70多人。一个小小的私塾竟容纳了这么多的学童,这在当时的上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先后在环翠楼书院执教的名师有十几人之多,其中知名者有福州何履亨举人、上街丹屿林碧溪举人、沙堤名师赵仲孚等。环翠书院一开办,人气大旺,热闹非凡。楼上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吟声铿锵;楼下童稚学子,跟师求学,书声琅琅。书院成为上街地区最具威望的私塾。

张淑显百年之后,环翠书院的一应重担,都落在了张淑显第四子张大本身上。张大本接钵之后,暗下决心,书院要在他的手中锦上添花。张大本立志高远,深知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个人的修身养性,莫不以办学兴教为根基。因而,张大本做出决定,每年捐赠30担谷子,作为环翠书院一应开支之用,并以此带动乡间有识之士也纷纷解囊相赠,接济家道寒贫的学子,使他们得以坚持学习。环翠书院先生敬业、严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名噪一时,桃李满西乡。

为了保持环翠楼书院的鼎盛人气,愉悦师生的心情,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张大本每年都在书院举办两次“杠斋”活动。所谓杠斋,即举行闭学式,每年寒暑各一次。杠斋当日于环翠楼下举办午宴,宴请全书院师生、家长,以及乡中著名人士。杠斋一应开支全由张大本负担。此例延续至书院停办为止。张大本的尊师重教、乐善好施,乡人莫不称颂。

在环翠楼书院最后任教的也是执教时间最长的是张大本第四世裔孙张启迪。张启迪乃清末秀才,中秀才之后,即接棒祖辈,担起书院重担,并亲自“坐斋”。这一“坐”就是40多年。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誉满西乡,人们无不知晓厚美有位德高望重的张启迪。厚美村的著名企业家张英罕先生、革命老前辈原闽侯地委第二书记张哲都曾是张启迪的门下得意弟子。他们都曾经回到环翠楼书院,扶栏沉思,缅怀先生的孜孜不倦、高风亮节。张启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的1952年逝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兴办学校,书院学童全部转入新办的厚美小学就读,环翠楼书院完成了它光荣而又不易的历史使命,载入厚美村史。

“先人乘鹤蓬莱去,此地唯余怀旧楼。”抚今追昔,令人无限感慨。岁月易逝,河山仍在;先人已去,斯楼尚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私塾书院被新时代学校替代。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社会不断发展变革,教育事业更是日新月异,但环翠楼的办学历史功不可没。环翠楼可以说是厚美村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美哉,环翠书院!




张天柱,厚美村人,1938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先后在原闽侯实验小学、城门学区、延坪学区、上街学区任教,担任小学校长长达21年,1999年9月退休。2013年起,任旗山诗社社长至今。2002年组建了上街旗山闽剧演唱队,并任队长至今。参与编修《闽侯张氏文化志》,主编散文集《家乡山水家乡人》、乡土集《厚美村史》等。



声明:版权归《上街乡土文化》所有转载请显著标明出处,文章应在本账号发布24小时之后方可转载。


来源:上街乡土文化

闽侯县委书记赵明正: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滨江新城
主播新春走基层,看千年侯官焕新生
效果图惊艳!大学城中心共享区……


迩鎏鎈论坛 - 版权声明 1、在发表言论时,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主题所有言论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作者发表,作者享有帖子相关版权,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于迩鎏鎈论坛
3、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4、帖子不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广告、人身攻击等情况时,迩鎏鎈论坛管理人员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迩鎏鎈论坛 ( 闽ICP备19021048号 )|站点地图

GMT+8, 2025-8-28 12:21 , Processed in 0.296682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