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山位于侯官东部,东濒乌龙江,北临闽江,满山绿树翠竹,郁郁葱葱。山虽不高,但一山突兀临江渚,格外显眼。山顶一棵千年古樟,一树双干,单干径达一米多,树冠荫蔽近亩。龙台山是侯官的地标,远近闻名。龙台山因古时山上有座“凌梅(音)庵”,所以侯官人又称之为“凌梅山”。传说龙台山是鲎穴,它的尾巴是一块沙洲,叫作“鲎尾洲”。后有先民迁居洲上,生息繁衍,形成村落,村依洲名叫“鲎尾”。村民恶其名,遂按其谐音改为“厚美”。
站在山顶,清风拂面,沁人心脾。俯瞰山下,旗阳诸景尽收眼底;放眼远眺,甘蔗洲隐隐约约,五虎山朦朦胧胧。远山滴翠,近水环流,可谓“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山顶有座小庙,庙中供奉孙、黑、白三位大圣。该庙是部分村民在20世纪90年代集资修建的。
龙台山上曾有一座凌梅庵、一殿、一座圣王庙和一座石塔。凌梅庵位于龙台山南坡(今三星腐竹厂内)。据耄耋老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其遗址还在,后来基石被村民挖走,用以起盖猪圈,又经“三年困难时期”开荒,地形面目全非,他们也只能记得大体方位。
圣王庙,又叫“猴王庙”,在山顶大樟树北侧。庙中供奉的猴王,被世人误认为孙悟空。据《闽都别记》记载,闽中圣王庙供奉的猴王不是齐天大圣孙行者,而是丹霞大圣。传说中,丹霞大圣原是只修炼千年的赤毛猴,经常作祟,骚扰百姓,被临水奶陈靖姑收伏后,改邪归正,助其降妖伏魔,保境安民,百姓立庙祀之。明中后期,吴承恩塑造齐天大圣,写《西游记》,演绎玄奘西天取经故事,孙悟空始名闻于世。闽中百姓自唐朝开始祀奉丹霞大圣,至《西游记》出版,丹霞大圣已享人间香火数百年。
龙台石塔,位于大樟树东侧。据《闽都记》记载:“侯官市里社巍峨,有石塔临于江滨,其山名龙台,与赤塘山并峙。”民国时林其蓉先生在其编著的《闽江金山志》中绘图标注龙台山和龙台石塔,并赋诗一首:“侯官江上古龙台,唐代浮屠尚未颓。秋晚雨晴云破处,林梢添送一峰来。”说起龙台石塔,90岁以上老人记忆犹新,他们少年时代经常登上龙台山顶,参观石塔和欣赏闽江两岸风景。据他们说,龙台石塔六角七层,高约七米五,由于年久失修,塔身严重倾斜,倒于1938年。
乡间传说龙台塔下藏有宝藏,有的说塔下有金鸡母,有的说塔下藏银十三万两。村中还流传一首关于宝藏的诗:“十五月光照龙山,龙台塔下银十三。谁能猜得石下字,脱掉破袄换长衫。”诗中的石是指塔附近巨石,传说此石是天外飞来的,故叫作“飞来石”。据说飞来石下刻有字,字中隐存寻宝秘密。20世纪 70年代初,几个寻宝者挖开龙台石塔地宫,发现了大量(四畚箕) 铜钱、一片塔形金箔(重一钱)和一尊阿育王铜塔。他们良心未泯,还能意识到阿育王铜塔是历史文物,主动把文物上交给福建博物院。
此阿育王铜塔形似方座烛斗,高约20厘米。塔底座浮印覆莲瓣纹,塔座四面五人盘腿坐状支撑座顶。塔中心凹拱形门内有五人作战场面,门外浮印花纹。四边角各自突起呈仰莲叶瓣形,叶瓣饰有人物图案。正中刹杆为圆柱形,套有七圈圆盘,杆尖雕饰宝珠一颗。此塔造形精巧,纹饰繁缛,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塔身刻有“吴越”二字。吴越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据历史资料记载,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一生笃信佛教,在位期间,建造无数佛塔。后周显德二年(955),他铸八万四千阿育王铜塔,此塔应是其中之一。
1981年文物普查时,在龙台石塔遗址附近,发现一块半边花岗岩须弥座和刻有“龙台石塔”四个大字的座石。座身西面刻铭“皇唐贞观五年(631)吉旦”,东面刻铭“旗阳十方大众募建”,南面刻铭“宋淳熙八年(1181)九月吉旦”,南面刻铭“兴禾里信士林居广重修”。
从以上资抖可知,龙台石塔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后周显德二年(955)吴越王钱俶重修,宋淳熙八年(1181)经六桥富绅林居广再次重修,倒于1938年。
龙台山是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山,所以被福州市列为第一批名山保护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