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美上厢三座里始建于清同治戊辰(1868),坐东朝西,面向溪源宫莲花山。整座建筑为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六扇五间,配有披舍、厢房,横厝等,进深三进,三厅,三天井。前门有宽敞的院埕。前座、中座为五柱厅,后座为七柱出廊厅,厅堂中柱高6.9米。始建时有夯土墙环围,主体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其规模,高度在同时代当地民居中最为雄伟壮观,具有代表性地位。三座里挺拔匀称,古朴典雅的梁柱构架,精巧齐整的斗拱、枋,气势通畅的回廊,宽大而深的大条石天井,构成了轩昂大气的三进院落。三座里的大木架构整体线条简洁,关键处点缀有复杂雕饰,体现繁简结合的艺术处理手法,反映了游刃有余的纯熟设计。同时,三座里还存有多个同治年间留存的精美兽首石雕(天井石壁上)、多对方圆雕花石础;各房木窗格图案抽象、简洁,样式无一雷同;屋脊檐间传统砖雕和灰塑饰图,精湛古雅;代表了本地晚清民居的审美特点,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座福州闽侯地区晚清至民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三座里为张昭人父子建造。张昭人青年时亦农亦商,率子其柱、其章及孙辈艰苦创业,利用厚美渡口之便,在南港西乡开拓创业,卓有成效。其先后在竹岐、白沙、元口等乡镇开店经商,创办元丰、元隆商号。张家生意兴隆,又人丁兴旺,遂建造三座里大宅院,使家人得以安居乐业。三座里见证了清末民初闽侯乡镇农商结合的发展历史。
张昭人事业有成,不忘回报桑梓、热心公益、慷慨乐施、奖掖后辈、品德高尚,里人联名推荐,逐级上报朝廷。清同治壬申年(1872)奉旨敕授张昭人修职郎(正八品)。今“修职郎”金字匾额悬挂在大厅,被尊为三座里镇宅之宝,子孙后代引以为骄傲。
厚美张氏族亲、历史文化名人、清末民初重臣张元奇[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少年时曾寄宿三座里读书,张昭人大力资助其遍访名师,而后学业大进,考取进士。张元奇将进士匾额复制后赠予三座里悬挂,以志铭恩。民国初年,张元奇回乡常居住在三座里,其家眷亦长期寄居三座里。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三座里古厝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
三座里古厝建成50多年后,于1926年不幸遭火灾,房屋尽毁。尽管遭此重创,三座里族人没有败落。张昭人孙辈、曾孙辈二三十位青壮年等,团结族人,奋力重振家业,分块协作,仅用一年时间便在原台基上按照原型制规格恢复重建了三座里。只是原环围土墙不再筑起,前后未设院门,但仍不失伟岸气势。
三座里族人团结抗灾,重建家园的可贵精神一时传为美谈,为世代子孙所传承。
三座里大厅上挂有祖上留下的一副榜联:“耕读传家存祖德,诗书继代振家声。”其后裔子孙谨遵祖训,励志向上,学业为重,人才辈出。先后从古厝走出30多位大学生(不包括海外华侨)。其中张国祯、张剑葳父子均为北京大学博士。张文质华东师大毕业后任职于福建省教育厅,著作等身。张文棋上海交大毕业,曾任南平市发改委主任,高级工程师。张良,福州大学毕业,现任宁德市税务局局长。三座里子孙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传为佳话。
2018年三座里修缮一新,重新悬挂张昭人“修职郎”金匾,恢复并新制“三座里”“百忍堂”匾额各一面,恢复新制榜联七副。这真是:盛世臻福寿,老屋展新姿。